年中盘点 | 战略引领,稳中取胜!华安空间规划业务交出优异答卷之(三):专项规划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谋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

四年前的5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工作正式全面展开。空间规划成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随着各地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各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机构、实施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成果初现。

今年7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王广华在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全国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经全部编制完成,正在陆续审核报批。

新兴华安也正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投身于国家规划、国家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近年来,华安全员奏响奋进曲,先后独立承担、或联合建设,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承担了40余个省、市、县级总体空间规划项目以及众多生态修复、全域综合整治、村庄规划、专项规划等项目。其中,多个项目被评为规划标杆项目、优秀规划案例、优秀规划成果进行推广,受到上级单位、专家组等的充分认可和好评。

在这时间与空间标注的方位中,新兴华安人依托测绘甲级、土地规划甲级、城乡规划编制乙级等多项资质,发挥厚植国土“调查评价、确权登记、空间规划、整治修复、数据治理”的丰富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利用华安一体化数据协同治理体系和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在信息化领域和数据领域的赋能,坚持战略引领、底线管控、资源统筹、空间治理、区域协同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执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之牛耳,聚焦区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等重点领域。

从今天起,我们将从专题研究总规编制专项规划规划信息化四个维度,推出华安人在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精彩片段,分享华安规划、华安思路、华安做法。

本周我们继续推出系列文章第三篇——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指在特定区域(流域)、特定领域,为体现特定功能,对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作出的专门安排,是涉及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是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作出的实施性安排。四年来,我们先后承担山西晋中市、四川西昌市、山西阳城县等多个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为各级地方政府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核发城乡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等提供法定依据。

在《晋中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编制过程中,新兴华安规划团队深入落实山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及晋中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以实现全市生态格局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的总体目标,统筹安排水生态环境修复、国土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

该项目是筑牢全市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保障,也是一定时期内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规划成果于2023年5月9日通过专家评审。

《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等村连片区实用性村庄规划》(简称《村庄规划》),立足于皇城相府优厚本底资源、特色旅游文化,从优化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服配套、历史文化保护、国土综合整治、综合减灾防灾等统筹推进村庄建设,对居民点设计进行引导、风貌提升等指引。《村庄规划》以古堡群为引领,发挥四大景区引擎作用,以一二三产产业融合,强化自身“造血”功能,构建“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一轴五区”的产业结构。一轴:明清古堡旅游发展轴,五区:传统文化生活体验区、生态农业区、健康养生区、户外运动区、田园休闲区。本《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全面推进了乡村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绿色高效的目标。

《惠州市惠东县白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立足于白花镇自然资源本底,从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指引,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整体协调“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解决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实施方案》围绕白花镇智慧农业观光特色小镇总体建设目标,整合各类优势资源,集中打造农业观光区、农业科技示范区、综合功能区、生态休闲区,使四大片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农业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旅游综合服务,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及经营模式,形成完善的现代化产业链条,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已成为新时期白花镇高质量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黄石镇港利村等19个村村庄规划》(简称《村庄规划》),本规划以壶公山、木兰溪为生态纽带,以南洋水系、南洋农耕文化为载体,引领规划区一二三产业融合,构筑自然山水、生态宜居、设施共享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发展定位。以木兰溪生态环境治理为手段,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挖掘莆仙特色文化资源,弘扬民俗文化,加强传统民居、荔枝林、历史渠道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建设木兰溪南岸富有山水、人文特色的智慧农业创新产业基地,福建地区宜居宜游的乡村振兴样板区为发展目标。

该《村庄规划》依托便捷的交通,促进传统鞋业转型升级,发展鞋业新经济,落实省市要求,结合现有资源布局超算及北斗,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和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形成 “一心两轴七片区”的莆田数字和现代服务产业基地,闽东北都市型智慧农业集中示范区。 

《西昌市城镇低效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专项规划》项目提升盘活城镇低效建设用地,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西昌作为全国百强县和凉山州政府驻地,城市发展速度快,工业建设起步早,城中老旧工业区、城中村多,同时受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未来城市新增建设空间不足,亟需对城市中现有的老旧工业区、城中村等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优化城市功能,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规划以城镇低效用地调查为基础,全面摸清西昌市城镇低效用地的数量、类型与空间分布,合理研判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确定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目标,优化再开发地块的功能、结构和强度,制定资金筹措方式和利益调配机制,切实为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城市更新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本次专项规划可盘活城镇低效建设用地920公顷,是西昌市城市建设从增量扩张转向增量与存量并重的重要实践,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具有积极意义。